现在军事节目是很多的,我们老百姓打开电视、翻开杂志,有时会看到一些节目或者文章里说反舰导弹的弹头是半穿甲弹头、现代导弹护卫舰携带的反舰导弹就能击沉过去的战列舰之类的。不过,反舰导弹的所谓半穿甲到底半穿到什么程度,不算一下是不知道的。今天我们就拿AGM-84“鱼叉”导弹来算一算。
鱼叉导弹是1976年以来美军装备的反舰导弹,通用性和可靠性都不错,出口到很多国家,也有一些实战战绩。其命中目标的模式有两种:传统的掠海飞行命中,和进行末段机动、突然跃升后俯冲攻击目标上部。其基本型的主要参数为:
弹体全装备重667公斤(战斗部重221.4公斤,其中炸药重97.5公斤)
全长457mm,弹体直径340mm,翼展914mm
射程110公里
最大速度M0.85
对于战斗部的穿甲能力,炸药占战斗部全重的比例是个重要的参数(在材料和战斗部重量不变、结构相似、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,炸药占的比例越大,穿甲能力越差)。我们把鱼叉导弹跟一些常见武器的战斗部比较一下(空心装药射流弹、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之类的穿甲原理不同,故不可比)~
鱼叉导弹 炸药97.5公斤/战斗部221.4公斤=44%
<榴弹>
M101一百五十五毫米榴弹(155mm加农炮M2炮弹)炸药7.2公斤/战斗部43.4公斤=16.6% 穿甲能力:(3公里距离上垂直命中)对混凝土1.4米 国别:美国
M106二百零三毫米榴弹(203mm榴弹炮M2的炮弹) 炸药16.67公斤/战斗部90.7公斤=18.4% 穿甲能力:(3公里距离上垂直命中)对混凝土1.43米 国别:美国
<航空炸弹>
Mk82五百磅无制导航空炸弹 炸药87.1公斤/战斗部226.8公斤=38.4% 国别:美国
Mk83一千磅无制导航空炸弹 炸药174.6公斤/战斗部453.6公斤=38.5% 国别:美国
<战列舰炮炮弹>
九一式穿甲弹(最近很多没接触过海军兵器的死宅也通过舰COLLE知道了这种武器)炸药33.9公斤/战斗部1460公斤=2.3% 穿甲能力:(30公里距离上,410mm型)对匀质钢320mm (30公里距离上,460mm型)对匀质钢420mm 国别:日本 年代:1934
<攻城兵器炮弹>
600mm穿甲榴弹(六百毫米自行臼炮的炮弹)炸药240公斤/战斗部2200公斤=10.9% 穿甲能力:(6公里距离上)对匀质钢350mm,对混凝土2.5米 国别:德国 年代:1940
<超兵器级炮弹>
800mm穿甲弹(古斯塔夫八百毫米炮的炮弹) 炸药200公斤/战斗部7100公斤=2.8% 穿甲能力:(37公里距离上)对混凝土7米,对一般地面30米 国别:德国 年代:1941
在计算之前,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看出,鱼叉导弹战斗部的炸药/战斗部重量比严重偏离穿甲弹,也偏离榴弹,比较接近航空炸弹,根本无法期待其穿甲能力。换句话说,反舰导弹所谓的半穿甲,是和空对空导弹之类基本不能穿甲的导弹相比。
然后我们把它拿古典的穿甲弹穿深公式计算一下。
<1>Jacob de Marre式
十九世纪七十年代,法国人Jacob de Marre提出了这个公式。美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海军在之后几十年里都采用过。本式对于小型炮算出的结果偏小。
H=K*(M/D^1.5)^0.714*V^1.43
H:穿甲能力(匀质钢,单位是米)
K:系数,本式中系数K为1.495*10^-7。
D:穿甲弹弹体的直径(单位是米)
V:穿甲弹命中目标时的速度(单位是米每秒)
M:穿甲弹命中目标时的弹重(单位是千克)
<2>Tresidder式
十九世纪七十年代,英国海军上校Tresidder提出了这个公式。
H=K*(M/D)^0.5*V^1.5=K*(M*V^3/D)^0.5
本式中系数K为7.201*10^-7。
本式计算方便,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期间将本式与Jacob de Marre式并用。本式对于小型炮算出的结果偏大。
<3>Krupp式
德国克虏伯公司提出的公式。
H=K*[(M/D)^1.67]^0.75*V^1.5
本式中系数K为6.494*10^-7。
本式的计算结果与克虏伯炮的实验数据比较相符,对于装备克虏伯炮的军队来说还是有意义的。本式对于小型炮算出的结果偏大。
用以上三个公式计算30公里距离上460mm九一式穿甲弹的穿甲能力(弹速实测速度475m/s,弹重1460千克,直径0.46米),都能得到419.9mm匀质钢的数据。而这种武器的实际穿甲能力,在30公里距离上的实验结果就是420mm匀质钢。
令鱼叉导弹以巡航速度(238米每秒)、弹重500千克(飞行中消耗了燃料)命中目标,按这些古典公式计算,其穿甲能力低于100mm匀质钢。
即使令鱼叉导弹发射后立即以最大速度M0.85(即289米每秒)命中目标(不计算燃料消耗,弹重视为667千克),按这些古典公式计算,其穿甲能力也低于157mm匀质钢。
再加上,这些古典公式是穿甲弹的公式,也就是弹头在命中目标后不会被冲击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结果。对于战斗部里炸药所占比例远高于穿甲弹的鱼叉导弹来说,其战斗部的强度将显著低于穿甲弹,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穿甲能力。其弹头内的炸药和弹体内的燃料在命中后会爆炸并引发大火,对小型军舰来说十分可怕,但如果击中大型战舰的装甲区域则基本上无法造成损害。
战列舰装甲的强度,早已经过实战的检验。早在蒸汽机铁甲舰的时代,我们祖先的北洋水师的两条战列舰就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其侧面装甲自然不用说,即使是采用集中防御、装甲覆盖不足50%的甲板,被一两枚鱼叉命中也根本不会有问题。更何况鱼叉导弹的跃升俯冲的设计目的是破坏上层建筑、妨害指挥,而战列舰的舰桥有着坚强的防御(通常设计都是主炮塔以上的水平),100多mm的穿深也就震碎几块玻璃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